報告:近四成物流企業認為2023年收入規模將增長
2023-08-16 16:08:21 來源:西雙版納鳳寧物流有限公司
中新經緯 8 月 16 日電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網站 16 日發布《2023 年物流企業營商環境調查報告》 ( 下稱《報告》 ) 提到,被調查企業對于 2023 年全年收入規模總體預期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37.96% 的企業認為 2023 年全年收入規模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報告》主要從政務環境、財稅環境、金融環境、通行環境、用地環境、用工環境、安全環境、競爭環境、誠信環境、創新環境等 10 個方面全面深入調研了當前物流企業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評價總體向好
調查數據顯示,物流企業營商環境 * 評價總體向好,被調查企業對全國營商環境各細分項平均分為 4.16 分 ( 滿分為 5 分、下同 ) ,總體比較滿意。
企業對物流營商環境評價分布情況 圖源: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網站
調查數據顯示,三成左右被調查企業認為 2023 年全國物流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四成左右的企業認為營商環境有一些改善,合計七成左右的企業認為營商環境出現改善。調查數據顯示,國有企業 2023 年經營情況與上年相比出現了不同程度改善的達六成以上,顯示了較強的韌性。民營企業表示經營情況改善的接近五成,但是有超過三成的民營企業經營出現下滑,遠高于國有企業水平。
政務環境評價方面。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企業對于政務服務環境評價整體良好,為 4.42 分。調查顯示,評分最高的是工商注冊登記為 4.56 分。相較之下,用地獲取、投資審批、破產退出的評價偏低。從企業規模看,中小微企業對政務服務的評價相對偏低,特別是 100-300 人稍具規模的中型企業,調研顯示,在破產退出、用地獲取等方面還面臨較大障礙,影響了市場出清和資源重組。
財稅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于財稅環境評價總體平穩,為 4.26 分。調查顯示,增值稅發票獲取評價最高,為 4.38 分,其次為土地使用稅稅收減免政策,為 4.31 分。調研企業對增值稅、所得稅稅收負擔評價較低。調研顯示,在市場恢復階段,企業普遍反映稅收負擔依然較重,希望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企業調研顯示,部分企業增值稅稅負率偏高,主要原因:一是貨運、配送等部分領域屬于勞動密集型業務,工資支出占比較大,無法作為進項抵扣。二是運輸、裝卸等部分外包業務無法足額獲得進項發票,一些靈活用工的貨車司機、裝卸工、配送員無法提供運費和油費增值稅發票,導致企業進項抵扣不足。三是倉儲管理、快遞配送等物流輔助服務可以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而稅負較高的道路貨運等交通運輸業務無法享受。
金融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于金融環境評價總體偏低,為 4.04 分。調查顯示,調查企業對于擔保合規性、融資便利性評價相對較高。評價最低的是融資成本經濟性,為 3.99 分,其次為賬期合理性,為 4.01 分。企業調查顯示,企業貸款利率年化均值為 6.09%,與其他行業相比偏高。企業賬期均值為 6.5 個月,進一步有所延長,企業墊資壓力加大,利息負擔較高,也降低了資金周轉水平。企業融資渠道大部分為銀行金融機構,相對較為單一。調研顯示,2023 年以來,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帶來利好,企業普遍存在觀望、不愿貸現象。
通行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于通行環境整體評價為 4.20 分。調查顯示,農產品綠色通道評價最高,為 4.27 分,其次是新能源貨車通行評價為 4.26 分,第三是高速公路通行。2023 年初,交通運輸部等四部門進一步提升鮮活農產品運輸 " 綠色通道 " 政策服務水平,擴大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加強查驗方式探索優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調研顯示,企業反映高速公路貨車通行順暢,但是高速公路上服務區貨車停車位緊張,特別是夜間停靠資源不足亟待解決。調查顯示,評價較低的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貨車通行領域,分別是貨車進城通行、放寬進城貨車車型和貨車通行證申領。近年來,公安部交管局等有關部門積極推進貨運車輛進城便利通行政策,總體取得了積極效果。但城市配送、快遞、即時物流等業務較快增長,城市貨車通行政策與物流配送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用地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物流領域用地環境評分為 4.02 分,總體偏低。從主營業務分,倉儲管理、物流園區等領域企業對于物流用地績效要求、物流用地低價評分較低。近年來,由于土地資源緊張,物流用地規劃缺乏長期性,物流用地價格持續抬升,調查企業平均地價超過 30 萬元 / 畝,一些東部大型城市物流用地價格已經超過 100 萬元 / 畝,物流企業難以承受。一些地方對于物流用地投資貢獻、畝均稅收等績效要求過高。東部一些城市畝均稅收貢獻要求 50 萬以上,單靠物流服務無法實現。企業反映,一些城市開始通過工商檢查、消防檢查、安全檢查等各種方式,對于畝均稅收達不到要求的物流企業勸退、清退,影響城市保供和投資環境。
用工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于用工環境評分 3.91 分,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從企業規模分,中小微企業人工成本負擔評價也低于規模企業。此外,對于物流科技創新人才可得性,規上企業感受更深。目前,物流行業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物流企業特別是規上企業對于科技創新人才需求較大。調研顯示,規上企業反映適用于物流領域的專業性、實用型、高端化人才缺口較大。
安全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于安全環境評價為 4.24 分。從車輛治理看,貨車超載超限治理評價較低,遠低于安全環境平均水平。大噸小標治理、非法改裝治理評價也處于較低水平。高速公路超限問題有所加劇,部分業務領域存在 " 全面超限 " 局面。一是前期取得良好治理效果的車輛運輸車超限問題出現反彈,一些地區甚至出現 " 大怪 " 雙排車。二是 17.5 米超長低平板半掛車套牌、翻新普遍,近期懸掛臨牌的超長低平板半掛車違規進入普貨市場增多,上述車輛缺乏日常檢測安全隱患較大。三是大量合規車輛非法改裝做大上裝箱體,部分箱體嚴重超長超寬超高危及道路通行安全。近期部分運送快遞輕泡貨的車輛箱體容積已經達到 200 立方米,比標準箱體容積大一倍以上,嚴重擠壓合規企業無法經營,導致 " 劣幣驅逐良幣 " 現象。四是 " 大噸小標 " 存量貨車規模較大,由于高速公路允許二軸藍牌貨車按照 18 噸總重通行,對于合規黃牌貨車造成沖擊。
競爭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于物流領域競爭環境評價得分為 4.04 分,總體處于較低水平。調查顯示,評價最低的是不正當競爭,為 3.96 分。調研顯示,不正當競爭主要體現在低價競爭,甚至價格低于成本等過度競爭方面。部分企業通過超限超載、非法改裝、疲勞駕駛等多種違規方式拉低市場運價水平,導致合規企業無法參與競爭,出現 " 守法的人吃虧 " 現象。調研顯示,部分貨主利用優勢地位在合同中明示或間接要求承運人超載運輸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擾亂市場競爭秩序。部分貨主企業盲目提高時效要求,司機反映車輛時速要保持在每小時 90 公里才能達到要求,增加了交通安全風險,且司機不能得到合理休息,長期疲勞駕駛,連上廁所時間也沒有,司機休息權益難以保障。部分冷鏈企業反映,《食品冷鏈物流衛生規范》強制性標準落地兩年多以來執行企業較少,冷鏈運輸企業為節省成本中途違規關閉冷機的現象不在少數,資質證照不全的冷庫以低價擾亂市場,都對合規企業造成較大沖擊。
誠信環境評價方面。調查企業對物流領域誠信環境評分為 4.26 分。從主營業務分,快遞企業對于誠信環境評價最高,為 4.32 分,顯著高于其他領域。《快遞業信用管理暫行辦法》促使快遞企業誠信經營,通過法規增加其違約成本,促進形成誠信經營環境。其他大部分領域對于誠信環境評價不高,物流領域誠信制度缺失是重要原因。調研顯示,公路貨運、城市配送等領域存在過度競爭現象。部分企業通過超限超載、疲勞駕駛、拖欠貨款甚至扣貨、騙貨等方式,缺乏相應的誠信保障和行業自律機制。調研顯示,近期司機扣貨問題時有發生,主要原因是拖欠運費等 " 三角債 " 糾紛,也存在惡意騙貨現象。物流領域迫切期待 " 黑名單 " 制度建設,加大對貨主、運輸企業、司機等相關方的聯合懲戒和約束機制建設。同時,調研顯示,部分平臺企業通過建立貨主、司機的誠信體系,有效推動供需雙方擇優選擇,充分發揮 " 白名單 " 守信激勵作用。
創新環境評價方面。創新環境包括科技研發抵扣政策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政策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產學研結合 4 個二級指標。調查企業對于創新環境評分為 4.17 分。從企業規模分,中小微企業在創新環境方面總體落后于規模企業。規上企業憑借較高的科技研發投入開展創新,加強產學研結合,獲得相關政策支持。
年度預期保持謹慎樂觀
市場激烈競爭成為基本環境。調查數據顯示,對于物流企業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市場競爭激烈、經營成本高、市場需求總體不足,分別占 78.6%、61.96% 和 43.24%。分業務領域看,公路貨運、水路貨運、貨運代理等領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市場競爭激烈,而城市配送、快遞等領域主要是經營成本高。大部分領域普遍反映需求不足,成為當前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企業當前面臨主要困難分布情況
物流企業總體戰略趨于保守。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企業中對于 2023 年企業總體戰略導向,有近六成的企業采取保守戰略,選擇維持現狀經營;也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表示將采取擴張戰略,不到兩成企業選擇緊縮戰略。
對年度預期收入謹慎樂觀。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企業對于 2023 年全年收入規模總體預期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37.96% 的企業認為 2023 年全年收入規模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 30.59% 的企業認為收入規模出現 5%-20% 的小規模增長;37.44% 的企業認為 2023 年全年收入規模將與去年大體持平。
多數企業有信心完成年度目標。調查數據顯示,44.28% 的企業有信心完成 2023 年企業發展目標任務,43.76% 企業對完成 2023 年企業自身發展任務的保持觀望態度,也有少部分企業信心稍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