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踏浪上“云”用“數” 深圳港集團加速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2024-09-20 12:59:01 來源:西雙版納鳳寧物流有限公司
這是鹽田港(000088)區首單基于區塊鏈技術完成的進口共艙集裝箱在線無紙化放貨。鹽田港區是中國遠洋集裝箱班輪密度最高、吞吐量最大的單一港區之一,承擔了廣東1/3外貿進出口量,全國對美貿易1/4貨物量。“鹽田港區塊鏈無紙化換單平臺”上線,解決了長期以來共艙集裝箱無法在線放貨的難題,提供了一種高效、安全的全程線上服務。
SHENZHEN
港口,是支撐城市開放、繁榮的窗口和重要基礎設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進前沿技術與港口場景深度融合,成為港口行業邁向數字化、智慧化建設的新路徑。
深圳港集團成立于1985年的深圳港集團,旗下除鹽田港區外,還有大鏟灣港區、深汕小漠港區等14個國內外各類大型港口。近年來,該集團積極推進“上云用數”行動,以“數云融合”技術體系為核心,攜手華為共同打造深圳港云平臺,為集團六大業務板塊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持續、穩固的云服務支持。自2024年5月投入試運行以來,已有20余個應用系統上線運行,“鹽田港區塊鏈無紙化換單平臺”就是其中之一。
當前,深圳市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物流中心。通過數字化提升港口和物流網絡效能、搭建產業發展平臺,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深圳港集團在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為六大業務轉型建數字化底座
7月9日13時許,深汕小漠港區一片忙碌。裝載著2132輛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002594)自主滾裝船“開拓者1號”啟動引擎,在數艘拖輪“護送”下,緩緩駛向蔚藍大海。隨著該船二赴歐洲,小漠港區的新能源汽車出口累計突破5萬輛。這一幕,通過布設在小漠港區的攝像頭,實時呈現在位于鹽田的深圳港集團數據中心監控大廳的大屏幕上。
深圳港集團數據中心在2022年投入使用,這是深圳港集團數字化轉型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也是深圳港云平臺的關鍵底座。
在數據中心,記者看到,這里占地700平方米,機房總空間部署容量達230TB。全機房光網布線,全萬兆網絡覆蓋,集大容量、大帶寬、高可靠、高算力、低碳、低維護量等特點于一身。
數據中心監控大廳的大屏上實時呈現深圳港集團旗下的各大港口、碼頭的實景圖,從鹽田、深汕特別合作區,到惠州、江門,再到贛州、舟山、黃石,遠至喀什,作業實況一覽無余。
深圳港集團有限公司數字化創新中心副總經理何水明告訴記者,以前各二級企業的業務系統都部署在各自的數據中心或第三方公有云平臺,深圳港云平臺建好后,可以實現跨域提供公共云服務,深圳港集團在全國的港口碼頭,生產業務系統、公共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等未來都可以統一上“云”。
深圳港集團數字化起步不算最早,但從一開始就做好了頂層規劃。
經歷了從投資到投資加運營的轉變,深圳港集團近年重點發展“港航、海洋、物流、能源、港口服務、產業金融”等六大業務。為給六大業務板塊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2022年,該集團與華為共同發布了《深圳港集團數字化轉型頂層藍圖規劃》以及《深圳港集團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頂層藍圖規劃里提出的“123N”總體設計,其中“3”指的就是三個平臺,即云平臺、集團管理平臺和統一數據平臺。
深圳港云平臺采用全自主創新技術底座,以“數云融合”技術體系為核心,通過統一平臺、分層管理的模式,實現數據資產統一管理,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為業務快速部署和便捷互通提供支撐。
一方面,深圳港云平臺打破了信息孤島,提高資源調配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另一方面,也為外部用戶提供了一個全方位、高可用的企業專屬生態級云平臺。
區塊鏈讓換單更快更“綠色”
2024年上半年
深圳進出口總額高達2.2萬億元,同比增長31.7%
深圳港口累計集裝箱吞吐量1555萬標箱,同比增長14.9%,排名全國第三
深圳港集團的港口吞吐量占深圳港半壁江山。
在深圳港中翼,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亞太地區重要航運樞紐——鹽田港區,這里僅用13年就突破千萬標箱,2021年累計吞吐量超2億標箱,創行業最短紀錄;
在西翼,大鏟灣港區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建設國際化海洋科技產學研基地和遠洋漁業交易中心;
在東翼,小漠港區于2021年底正式開港運營,將打造成華南汽車外貿滾裝主樞紐港和海洋產業新城。
對各大港區來說,來自世界各地的多艘大船同時作業是常態,因此,對泊位和裝卸策劃、堆場作業、資源調配等都提出了超高要求。
就放貨環節而言,航運供應鏈存在參與方眾多、流程復雜、單證繁多、業務量龐大等問題,盡管集裝箱實現了標準化運輸,但貨物的順利運抵仍牽扯到承運人、收貨人、貨代、船代等跨組織、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如何高效進行各類單證及數據交換,成了一大難點。
何水明說,除了港區外,上下游鏈條涉及眾多環節,包括船公司、貨主、貨代、船代、快遞車隊等。以前一個集裝箱從國外抵達,從單據給到港口,再到車隊把貨運走,一道道手續完全靠紙質單據的傳遞,低效且繁瑣。
為此,深圳港集團以進口貨物放貨為切入口,利用區塊鏈(+CA認證)技術的可追溯、可信任等優勢,在深圳港云平臺上搭建了“鹽田港區塊鏈無紙化換單平臺”,收貨人/貨代在鏈上一次完成貫穿承運人和碼頭的全部操作流程,在卸貨港實現進口放貨全流程無紙化,把進口集裝箱單證的平均辦理時間,由24小時至48小時縮短到4小時以內。收貨人和貨代的操作便利性大幅提升,24小時隨時線上可視化操作方便快捷,海運提單、電子提貨單、海運艙單、港區解鎖、重箱出閘等信息一目了然。
目前,“鹽田港區塊鏈無紙化換單平臺”已成功換單1400多單。在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港航業務各參與方(包括船公司、貨主、貨代等)的數據共享與流程簡化,通過平臺進行進口集裝箱業務操作,一票無紙化放貨約可縮減10張紙張產生的碳排放,大大減少紙質單證快遞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大幅提升了港運物流整體效率。
“像深圳港這樣的世界級物流樞紐,比拼的不僅是吞吐量多少,還有服務鏈條的長度”,在何水明看來,“鹽田港區塊鏈無紙化換單平臺”上線,是用數字化提升了整個鏈條的運行效率。“這個平臺只是第一步,我們拿這個來試水,未來還有很多的場景可以實現,如組合港、海鐵聯運等業務系統都可以依托區塊鏈技術為生態圈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業務上“云”增效降本
自2024年5月投入試運行以來,深圳港云平臺已有20余個應用系統上線運行,除了區塊鏈,還有智慧園區、智慧冷鏈、智慧倉儲、電子采購等系統平臺。
以智慧冷鏈為例,近年來,深圳港集團大力發展進出口冷鏈業務,鹽田港區現已成為華南冷鏈進口首選港,同時也是全國凍肉進口第三大口岸。
為了加快完成全球各地的生鮮運輸、消殺、查驗、報關、倉儲流程,深圳港集團開發了智慧冷鏈服務平臺,構建起了集倉儲、運輸、結算、貿易服務等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目前,智慧冷鏈服務平臺已吸引深圳市聯眾食品、優合集團等211家客戶入駐,累計完成訂單超2萬份。
深圳港物流集團信息管理部王永鴻告訴記者,今年基于深圳港云平臺,智慧冷鏈服務平臺的應用又取得了新成效,實現了凍品識別、分揀、堆碼、倉儲、檢索和出倉等環節的全程系統化作業。目前正在開展“冷庫智能無人叉車”項目測試,將與深圳港智慧冷鏈服務平臺無縫對接,實時記錄和傳輸貨物的位置和狀態信息,用無人叉車代替傳統人工搬運,提升冷庫貨物管理水平,打造區域智慧冷庫標桿。
再如保稅倉儲,王永鴻說,以前,貨代公司會先讓生產工廠將待出口貨物運送到保稅倉庫,在保稅倉庫完成拼箱及報關后,再送至碼頭完成出口,一家貨代往往會有多家合作工廠,每家工廠獨立報關,需要專門的訂單管理員整理后到第三方平臺報關,耗時長、人力物力耗費大。
為解決這一難題,深圳港集團量身打造了智慧倉儲服務平臺,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無縫對接,實現了訂單智能審核、自助報關、智慧倉儲管理、自動結算等功能,大幅提升了倉儲作業的作業效率和智慧化水平,人均訂單處理效率提升2.3倍,庫內操作效率提升了20%。
同時,基于智慧倉儲服務平臺,無需再依托第三方報關平臺報關,節省了一大筆報關服務費。粗略計算,該平臺上線以來,僅此項已為深圳港集團節約了超百萬元費用支出。
云上應用生態不斷豐富
深圳港云平臺的建設,不僅推動了業務上“云”,也正促使深圳港集團逐漸把更多管理搬到“云”上。
為了讓采購進一步公開透明,2023年1月,深圳港集團上線電子采購平臺,從采購方式、線上交易等五方面,打造一站式、全場景、全鏈路采購數字化平臺。
通過電子采購平臺,從發布招采計劃到詢價再到評標,全流程都得以在線上完成。電子采購平臺已吸引4499家供應商注冊,累計發布采購計劃2823條,2218宗項目已完成全流程線上交易,公開采購率高達88%、節資率達17%。
深圳港集團旗下有著近20家二級企業,今年還嘗試探索搭建財務共享中心,把集團企業重復性高、工作量大、易于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財務業務進行流程再造與標準化,并集中到財務共享中心進行統一處理。何水明說:“該項目雖仍在建設初期,但一旦把共享中心搭起來,形成規模效應,未來也會成為深圳港集團上‘云’的一大亮點。”
“深圳港云平臺試運營以來,原本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現在都敢想、敢試了。云平臺有穩定、足夠的算力和資源,不用考慮適配性,只需要專注在業務上。”王永鴻深有感觸地說,基于深圳港云平臺,未來還可以打造一個集倉儲系統、冷鏈系統等應用一體的服務平臺,將倉庫、冷鏈、碼頭等數據打通共享,各業務協同合作,更好地進行集約化管理,提質增效。
何水明介紹,在深度上,會進一步優化深圳港云平臺的技術架構,加強數據治理和數據分析能力建設,為業務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決策支持;在廣度上,不斷拓展應用領域和服務范圍,覆蓋更多港口、物流業務場景和客戶需求,上線更多創新應用,如港航板塊核心系統、一體化智慧物流服務平臺、視頻匯聚融合賦能平臺等,以進一步提升作業效率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