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快遞”或成新業態 融資壓力重構快遞業格局
2017-01-05 13:03:42 來源:西雙版納鳳寧物流有限公司
導讀
業內人士直言快遞增速將會下滑至30%多,很難維持50%以上的增長。
2016年是快遞業上市元年,2017年一開年,快遞行業又加速進入資本時代。1月3日,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024.SZ)發布公告,旗下子公司江蘇蘇寧物流有限公司收購估值42.5億的天天快遞有限公司全部股份。
天天快遞作為二線快遞企業翹楚,尚且以42億身價委身蘇寧物流,其余眾多中小快遞公司在行業增速趨緩的情況下,生存更艱,或許很難再有獨立上市機會。“二三線快遞企業多轉向收購方尋求變現了。”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認為,快遞競爭格局或因此走向新生態競爭。
電商+快遞新生態
天天快遞董事長奚春陽此舉引起快遞行業不小的震驚。要知道,做過兩輪融資,目標直指上市的天天快遞,口徑一直是在這兩年奔向資本市場。如今,天天快遞“確實”完成了上市目標,方式卻是借道蘇寧云商。
按照蘇寧云商的公告,此次收購分兩次完成,2016年12月30日,蘇寧以現金出資人民幣29.75億元收購天天快遞70%股份;剩余的30%的股份作價12.75億元,將在交割完成后12個月內完成。
蘇寧物流并購天天快遞的邏輯不難猜測,蘇寧的物流近幾年駛入高速發展通道,通過近20年的持續投入,已經開始進入厚積薄發的收獲階段。蘇寧目前已經擁有8大全國物流中心,47個區域物流中心,365個城市配送中心,6267個末端快遞網點。根據蘇寧云商2016年三季度財報,蘇寧云商通過加快物流社會化運作,以服務供應商、菜鳥業務為重點,實現社會化物流收入同比411.11%增長。蘇寧物流全面開放以來,運營成效顯著,目前已有1000多家企業接入蘇寧物流云系統,由蘇寧物流來提供倉配一體業務。消費者在天貓購買3C類商品,都是蘇寧快遞在配送。此外,蘇寧物流還為美的、志高、夏普等企業以及大部分蘇寧易購平臺商戶提供一對一的物流解決方案,涵蓋家電、超市、酒水、家裝等多個行業。
徐勇認為,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物流解決方案作為后援支持,尤其是以往薄弱的末端配送環節,若蘇寧持續自己加碼快遞網絡的布局,不僅速度慢投資大,不如收購現成的快遞網點做補充。
天天快遞在行業內實力不俗,網絡遍布國內300多個地級市和2800多個縣,在全國擁有61個分撥中心,其中35個為直營分撥中心,超過10000個配送網點,開通超過1800條運營線路。尤為重要的是其業績狀況良好。天天快遞2015年營業收入較2014年增長50.6%,顯著快于申通、圓通、韻達等公司28.8%的平均收入增幅;2016年全年預計完成票件量約12.6億件,過去兩年復合增長率57.30%。因此,雙方寄望于2017年邁入日件量超千萬的“千萬俱樂部”,成功躋身快遞第一集團軍。
對蘇寧來說,整合的蘇寧物流網絡將依托于蘇寧物流平臺和天天完善的快遞網絡及成熟的快遞物流能力,進一步打造物流云,通過全網物流數據對消費需求、前端采購、供應鏈等環節進行優化,提升蘇寧互聯網零售的核心能力。
楊達卿認為,蘇寧并購天天快遞更深層原因是生態競爭。蘇寧2015年引資阿里作為第二大股東,顯示電商、傳統零售、快遞的多元融合走向生態化競爭。為保持生態圈的相對獨立,蘇寧這類二級平臺,會加速網絡布局,從一級生態里贏得更大陣營。
徐勇則認為,蘇寧與天天快遞的重組,提供了一個“電商快遞”的范本,在“四通一達”上市之后,擁有資金實力的一線快遞企業將會加速碾壓中等規模的二三線快遞企業,后者的融資愈發困難,輸血造血匱乏之下生存也會更加困難,或是被清洗出局或是被并購已然成為趨勢。加盟模式的快遞企業或許可以向類似蘇寧一樣的電商平臺靠攏,與之形成互補,這或是未來快遞企業新一輪資本化的途徑。
快遞競爭格局新態勢
蘇寧物流收購天天快遞的另一個啟示是,快遞企業的轉型必須加快。
北京郵政EMS副總經理李宏彥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互聯網物流格局論壇上表示,未來快遞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會向“輕快”方向轉型,一線企業要向綜合物流企業轉型,中等物流企業應該向專業化轉型,小的物流服務企業向個性化服務轉型。
圓通、中通等一線快遞企業已經在2016年完成跑步上市,德邦只差臨門一腳,百世、安能據說也快了,但對于二三線中等快遞公司來說,日子正變得越來越艱難。“對于十幾家中等快遞公司來說,挑戰會更大。”徐勇表示,這些中等快遞公司倘若仍然尋求同網競爭,被資金雄厚的一線公司碾壓的可能性最大,價格戰打不起,虧損加劇的狀況下,生存都將成為問題。
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國通快遞、全峰快遞和快捷快遞等都不同程度出現運營危機,其中以國通問題最大,已有拖欠工資狀況發生。
“在看明白快遞利潤賬簿的2016年,資本方已經越來越謹慎,不愿意支持太多快遞企業在同質化快遞市場混戰。”楊達卿亦認為,在五大快遞公司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后,二三線快遞企業多轉向收購方尋求變現了。
值得關注的是,快遞增速已經在放緩。盡管在國家郵政局的官方數據中,2016年1-11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78.9億件,同比增長52.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544.1億元,同比增長44.3%。考慮到12月還有“雙十二”活動,料2016年全年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超過300億件不成問題,相應的全年快遞業務量增速亦有望保持在50%以上。
但采訪中,有快遞業內專家向記者反饋,實際上電商件增速不到40%,已經持續放緩,不少快遞企業高管也向記者直言快遞增速料會下滑至30%多,很難維持50%以上的增速。這里面的數據誤差,或是國家郵政局的統計口徑問題。有知情人士透露,近兩年持續有物流企業申請快遞牌照,一旦申請成功,其業務不管是物流還是快遞,都被國家郵政局納入快遞統計口徑中。因而快遞統計范圍不斷加大,而實際上占據份額八成以上十大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增福并沒有那么明顯。
在快遞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中小快遞企業融資更成難題。不過楊達卿認為,中國電商市場增量若在2020年達到近10萬億元交易額,意味快遞市場增量依然存在,而成熟的中產階級更追求品質產品和消費體驗時,更多細分市場是中小型快遞商的生存縫隙,如果中小快遞企業轉向生態企業或細分市場,仍可以融資。
楊達卿提醒,獲得融資通道的大快遞公司會盡可能發展全系服務產品,以此既卡位中小快遞商,也尋找自己新的生長極,緩解利潤壓力,沒錢的快遞企業會加快尋求融入注入菜鳥以及走向開放的京東物流等生態圈,構筑自己的護城河。“慢魚的生存機會越來越少了,但部分快遞慢魚或會朝縫隙市場變身冷鏈、醫藥等等專業市場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