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遞迎來“大”時代
2020-12-26 11:28:22 來源:西雙版納鳳寧物流有限公司
2020年很快就要過去了。今年快遞行業變化太快,疫情攪動之下的快遞物流江湖,正在進入一個更殘酷的廝殺…一方面,競爭趨于白熱化,“價格戰”剎不住車似地愈演愈烈,7大上市快遞公司更是握緊了拳頭較勁,靠著成本、資本、服務等優勢主動壓價搶量,在價格戰中存活,達成寡頭穩態競爭格局,且對市場的爭奪愈加激烈,風頭甚勁。另一方面,快遞行業的競爭基本進入存量階段,對于二線快遞來說,逐漸被邊緣化,每一天都很難熬。
僅就眼下的局勢來看,中國快遞也將開啟新一輪的競跑,巨頭相爭,資本為王的大時代已經到來。
大發展。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五年,中國快遞業仍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速。具體到個別企業,增速肯定會高于行業平均值。除了電商業務,快遞+制造業、快遞+互聯網新模式以及國際快遞的興起,都是未來幾年快遞業大發展的驅動要素,基礎和機遇就擺在這兒,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當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除了產業要素,政策的推動和保障也將在未來幾年迎來另一個小高峰。第一個小高峰是2009年新郵政法出臺前后,一系列保障快遞業發展有基礎性法律法規得以確定和完善,為快遞業突飛猛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次小高峰,當以2018年5月1日我國首部針對快遞行業發展的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簡稱《條例》)施行為起點。《條例》以促進快遞業持續健康發展為重點,規定了一系列保障行業發展的制度措施。可以斷言,對于快遞企業來講,雖然面臨著越來越嚴格的監管,但從發展環境上看,將更加公平和規范。
大數據。大數據的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得有海量的數據積累和沉淀。對于已經上市的“快遞七虎”來講,這個條件都能滿足,而且優勢明顯。有了數據積累,如何“點數成金”呢?一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投入和提升來激活大數據,二是通過大數據的賦能來提升快遞操作和運營的效率。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前者的例子包括全自動分揀、多功能手持終端、電子運單、多元化的終端服務方式,以及物流機器人、無人機等諸多黑科技;后者的應用案例則包括路由分單、物流預警、地址庫精細化、班車管理等。除此之外,大數據另一個極具潛力的應用市場是諸如消費金融、倉儲管理等跟快遞密切相關的延伸服務。畢竟,快遞是為數不多的能夠直接接觸、收集和掌握到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服務場景之一。具體到順豐和通達,每家的日均業務量目前都已經超過千萬件。有這樣一個超級入口在手,何愁沒有作為?
大資本。快遞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未來的快遞也是資本驅動的產業,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通過上市,將原本虛擬的價值和無形資產證券化,一方面可以實現網點的保值,穩定人心,防止體系崩盤;另一方面還能通過募集來的資本,擴充產能,帶動投資和業務增長,可謂一舉多得。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誰能獲得資本的青睞,誰能取得資本的支持,誰才有可能笑到最后。雖然是“才有可能”,但這卻是一個誰都繞不過去的必要條件。
大平臺。快遞行業是一個市場集中度比較高的行業,將來能夠存活下來全國型快遞網絡肯定不會太多,這也意味著必然將造就幾家巨頭,而巨頭的誕生必然是以平臺化--綜合物流運營商為發展方向。物流與快遞界限模糊:快遞物流化、物流快遞化,例如順豐、中通開展大件物流做快運、德邦轉型主打做快遞等;倉配一體化:提供用戶粘度,對于其他電商平臺也是一項急需的服務,未來會成為快遞企業的一項普通業務。除了之些,我們可以得到的一個非常清楚的信號是:繼順豐之后,圓通、中通和申通,包括韻達,都已經開始涉足金融、科技、國際等相關領域,總之就是要打造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全網型的快遞企業逐漸向“大而全”的平臺跨界延伸,既是基于自身核心優勢服務輻射周邊生態系統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功能及價值的體現。
大視野。大視野主要體現在現有快遞企業對于國際市場的布局:搶占國外快遞物流市場、布局跨境物流/電商、打造國際平臺等。
這種端倪已經在顯現--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9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國際/港澳臺業務量累計完成14.4億件,同比增長29.9%,連續三年增速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萬國郵聯終端費改革影響,增速收窄4.1個百分點,但與我國貨物出口5%的增速相比,仍保持蓬勃發展態勢,在暢通全球經濟循環、保障海外供應鏈暢通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此外,部分快遞企業大力發展跨境網購業務,積極拓展海外快遞服務網絡,建立或籌備建立海外倉,有力促進了國際業務的快速增長。僅以百世為例,5月28日,百世集團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財務業績顯示,百世國際業務表現搶眼,收入同比增長近兩倍。對于快遞公司來講,國際業務在未來幾年必將迎來爆發。
大洗牌。隨著資本的涌入,快遞市場格局的“馬太效應”會越發明顯,即:大的公司會越大,而小公司的日子將越來越痛苦(除非有資本作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