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貨超快的“雙11”,與阿里、京東、拼多多間的物流暗戰
2019-11-18 12:15:17 來源:西雙版納鳳寧物流有限公司
“雙十一物流也太快了,我凌晨付的尾款,早上就收到貨了。”
如人們所預料,今年天貓的“雙十一”依然火爆,交易額和物流訂單量均創新高。與往年快遞到貨慢的話題不同,今年感嘆“雙十一”物流速度快得驚人的聲音越來越多,“雙十一發貨速度”在社交媒體上成為討論焦點——有用戶反饋,11月11日凌晨下的單,第二天早上就有快遞員通知送貨了。
由于到貨速度實在太快,網友調侃稱這是“防御性發貨”,指自己沖動付款完本來還在琢磨著要不要退款,結果一覺醒來東西直接送到家,讓人都不好意思退了。
“雙十一”期間能達成這樣的發貨速度確實令人疑惑——即便是平時物流不緊張的時候,下單幾個小時送到的情況也不多見。
秘密藏在預售里
事實上,能這么快到貨,不是因為快遞員凌晨便帶著商品千里迢迢趕往收貨地點,而是還沒付完錢的時候,商品就已經到達用戶附近,物流記錄揭曉了答案。
物流記錄顯示,預售商品在11月11日前就已發貨
今年“雙十一”的預售期開始于10月21日,且越來越多商家采取預售模式。用戶在預售期內付了定金,商品就被快遞公司攬件,發往離用戶最近的營業點。11月11日,用戶付完尾款,離他們只有幾公里遠、甚至就在樓下站點的商品便啟程出發。
從最開始的“爆倉”和”慢遞“,到今天的現象級高速物流,消費狂歡“雙十一”交易額創新高的同時,平臺、快遞公司和商家,也在不停迭代著物流能力。
而對時間的爭奪,也是電商巨頭在業務護城河上的話語權爭奪。
高效配送的背后
“預售極速達”模式是今年“雙十一”阿里巴巴旗下電商能夠閃電到貨的原因。
今年“雙十一”,為應對龐大的物流訂單量,阿里巴巴旗下的物流項目菜鳥網絡聯合諸多品牌,推出了“預售極速達”模式,即把部分預售商品提前發配到作為前置倉的丹鳥站點,將配送距離縮短到10公里以內。
推出“預售極速達”模式的目的在于緩沖物流壓力,于商家而言,預售商品提前發貨,讓他們得以騰出更多倉庫容量,也能安排錯峰發貨。于快遞公司而言,原先堆積在11月11日之后的送貨壓力被“勻”到了較長一段時間里,快遞員能有相對平穩的過渡。
物流時間被大大縮短,離不開阿里巴巴平臺體系的數據支持,根據公開介紹,電商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瀏覽商品、添加購物車、添加收藏夾、參加商品預售等行為,預測出商品在某一地區的銷售量,從而聯合快遞公司把貨量多的商品提前運到快遞公司倉庫,或者距離消費者更近的倉里。
此前,菜鳥對外披露智能物流骨干網數據稱,2019年天貓“雙十一”備貨量最多的是面膜、女性護理用品、洗護用品。此外,熱門商品也會根據地域差異進行準備,如南方的菜鳥倉囤了不少保暖內衣,而東北則是更多的糧油米面。
從節前準備到最后實現“剛下單就送達”,被當作前置倉的丹鳥站點功不可沒。
丹鳥是菜鳥旗下的落地配業務,和傳統快遞不同,落地配屬于區域型配送,注重精細化和專業化,在時效和配送能力上占優。根據丹鳥官網的介紹,目前其主要集中在時效產品上,一共三大類:當日達、次日達和隔日達。
丹鳥官網的產品介紹
今年5月剛剛發布的丹鳥品牌在隨后的“618”促銷季中進行了第一次練兵,根據公開信息,在6月18日上午10點,丹鳥已經讓全國1700多個區縣的消費者收到了當天下單的天貓“618”包裹,在北京地區,近95%的包裹實現了當次日達。
而在今年的“雙十一”期間,丹鳥站點被轉變為商品洪流的前置倉,是阿里巴巴系為協助快遞公司、緩解“雙十一”物流壓力提供的解法。
不少已經收到“雙十一”快遞的用戶發現,快遞都曾被送往“蘇州大閘蟹集散點”。
出現如此現象是因為,在九月的大閘蟹捕撈季,無論是快遞龍頭企業順豐,還是新品牌丹鳥,都推出了“大閘蟹專線”綠色通道,保障優先流轉和派送,這套物流體系隨即被復用到“雙十一”上。
丹鳥產品的時效和服務質量已經有別于市場上一般性通達系的快遞產品,根據官網披露的信息,丹鳥將從北京等最核心城市開始,建立高標準的配送服務;在業務模式上,服務天貓超市時,丹鳥采用了類似京東物流的倉配模式。
顯然,菜鳥通過扶持丹鳥對標順豐、京東物流高品質物流公司意圖明顯。這意味著,自2013年通過組建菜鳥提升體系內物流體驗之后,阿里巴巴將物流的觸角正式深入到了京東物流的優勢領域。
菜鳥攻入京東腹地
物流是電商體系得以順利運轉的重要基礎設施,與京東投入重金自建物流體系相比,物流是阿里巴巴系電商業務的軟肋。
為了提升體驗,阿里巴巴曾進行多次嘗試,比如投資定位為電商物流的星晨急便,扶持百世快遞,使其成為了最早被阿里巴巴納入其物流生態的物流企業,但以上嘗試效果都不甚理想。
2013年,阿里牽頭與順豐、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共同組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定位協同電商平臺和快遞公司的物流平臺。該公司股權結構中,天貓投資21.5億,占股43%;圓通、順豐、申通、韻達、中通各出資5000萬,占股1%。
2017年,阿里巴巴持有菜鳥股權將從原來的47%增加到51%,并新增一個董事席位,從而占董事會7個席位中的4席。今年“雙十一”前夕,阿里巴巴持有菜鳥股權從約51%增加到約63%。目前,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同時兼任著菜鳥網絡董事長。一系列動作不難看出阿里巴巴對菜鳥的重視程度。
菜鳥網絡的核心模式是為快遞公司搭建一個線上操作系統,即菜鳥自身不做物流,而是基于收集快遞公司的信息,為快遞公司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菜鳥網絡總裁萬霖曾表示,菜鳥從成立那一天,就是一家數據公司、技術公司。
雖然有“技術公司”的定位,但菜鳥成立后的前兩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快速的跑馬圈地、自建倉儲中心。根據騰訊科技獲取的資料顯示,2016年,菜鳥網絡已在全國14個城市拿地。
其中,鄭州拿地建倉儲的投入是47億,武漢是60到80億,成都雙流是20億,菜鳥網絡在全國拿地建倉儲的總投入超過200億。這與彼時菜鳥網絡提出的“天網+地網”戰略有關,所謂“天網”是指淘寶和天貓等線上平臺,而“地網”則是線下的物流企業。
菜鳥網絡自建倉目的是為提升物流效率,但這一做法對快遞公司的影響在于,倉配模式改變了電商包裹的流通路徑,弱化了快遞企業的攬件職能,導致快遞企業失去與客戶的直接聯系,對菜鳥網絡的依附會愈加嚴重。因此這一做法也引發外界有關“阿里要挑起物流統籌的大拿,快遞公司要開始給他打工了”的質疑。
2016年,劉強東在央視《對話》欄目中如此評價菜鳥網絡:本質是在幾個快遞公司上搭建數據系統,說得好聽是提升它們的效率,說得難聽,最后,幾家快遞公司的大部分利潤,都會被菜鳥物流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