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CEO王振輝混沌大學開課:京東物流好口碑的秘訣
2019-11-23 21:17:26 來源:西雙版納鳳寧物流有限公司
京東從2007年起籌建物流體系,到2011年訂單量突破1億單,如今京東物流有16萬員工,我們先來聽聽其中一位員工是怎么說的:
我叫宋學文,內蒙古赤峰人,1982年出生,我是2011年11月14日加入京東的,到現在已經八年多了。做快遞員剛開始的想法特別簡單,就是家里需要這份收入,我想多掙點錢,多勞多得,但沒想到做起來發現其實挺難的。比如,我今天可能扛了一箱水上送上去,客戶家里又沒人,我會感覺心里特別不舒服,覺得自己白干了。但后來我意識到做好一份工作最切合實際的方法就是,你要去思考‘怎么能掙到錢?’答案就是:把你的客戶服務好了。他們多下訂單,你多拿收入。如果抱怨多了反而會丟掉這份工作,機會就更沒了。
誰是觸達目標用戶的第一窗口?
提到京東物流,大家也許會好奇——京東為什么要自己去籌建物流體系?主要原因在于我們追求購物體驗的提升。在當年,中國物流環境還比較落后,如今物流已經成為京東,乃至很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傳統物流行業,有三個基本屬性。
第一,物流是一個基礎性的行業,非常能體現一個國家實力和能力,如果你讀過古代戰爭書籍會發現,戰爭打到最后,拼的是后勤,其實物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打后勤。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物流占GDP比重大。在2018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8%。
第二,物流是一個花錢的部門,所以很多企業想方設法降低物流成本,想方設法追求效率的提升。
第三,物流是服務性的行業,核心是確保”物“的流通。這里面的關鍵詞是“物從哪兒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依賴前端的產業。比如國際物流巨頭UPS,1907 年成立于美國,世界上最大的包裹遞送公司之一,它主要是借助了美國當時高端醫療和電子產業的發展,成就了它的這種“航空+陸運”運營模式,構建了快速響應的全球網絡。
這兩年我國傳統零售的轉型,對物流有了非常大的需求,從原來的倉儲中心發貨到以門店為中心發貨模式的拓展,誕生了“眾包物流模式”,即快遞小哥直接到店取貨,送到消費者手中。貨物運輸速度也由原來的一天至兩天縮短為現在的半小時到一小時。
近些年,隨著電商的崛起,推動了物流企業的發展,也使物流行業發生一個變化。前幾天我見了一位國際物流巨頭的負責人,他說,“我們是傳統物流,像你們京東物流這種是新興物流。”
為什么?因為京東物流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其實電商行業對物流的需求已經不是簡單的貨物移動,而是快遞員與用戶的一種交流。很多電商企業和客戶的第一面是通過我們的快遞小哥,他是用戶見到你企業的唯一的人。所以,這就是京東早期自建物流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我們覺得:要給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就需要我們用高品質的物流來去體現出來。
在兩年前,京東物流推出“京尊達”服務,快遞小哥穿著西裝、戴著白手套、開著商務車,將打包好的商品送到消費者手里,讓消費者享受全球最高端的最后一公里服務。
京東物流,用“3S理論”重新定義物流價值
京東物流運用“3S理論”,即短鏈(Short-chain)、智能(Smartness)、共生(Symbiosis), 實現一體化供應鏈服務。
▍短鏈,用“倉網支撐+技術加載“實現全國區縣覆蓋
什么是短鏈?從微觀角度,短鏈是讓貨物用最短的距離送到用戶手里。
北京的用戶也許會常常納悶,“為什么京東物流如此之快,有些時候我早上下單,下午就送到了?”原因在于,京東物流在全國有650多個倉庫,共計1600萬平米。在這些倉庫里,我們會根據大數據預測提前分布好大量的貨品,讓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首先有貨,其次庫存不能積壓,最關鍵地方在于——
當用戶選擇他最喜歡商品的時候,京東物流會用離它最短距離的倉庫將商品選出,由快遞小哥送到家,這就是通俗來說的“短鏈”。
短鏈的核心在于減少商品搬運次數。在傳統流通中,貨物會被搬運很多次,通過層層分銷商、經銷商、店面,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不僅會造成成本的上升及貨物的損壞,還會帶來更多庫存及配送時間的損失。而短鏈的物流,通過減少搬運次數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所以,最極致的短鏈就是:產品從工廠出來,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沒有任何中間環節。
那么,企業如何實施與落地短鏈呢?倉網支撐+技術加載。
首先,京東物流是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跨境、B2B、眾包(達達)的物流企業,中國最大規模的物流基礎設施,有25座全國領先的、智能化的“亞洲1號”物流園區,配送服務覆蓋中國大陸行政區縣以及中國99%的人口。
其次,通過算法讓成本與用戶體驗達到平衡。比如,用戶買的一些商品,有的從東面發貨,有的從西面發貨,東西這兩個倉庫后面還會有一些倉庫的調撥,以此實現短鏈。
短鏈的結果使得京東2019Q2的履約費用率降至6.1%。也就是說,價值100元的商品送到消費者手里,物流成本為6.1元,這相比于傳統零售商動則十幾元的成本大大降低,多出的這幾元錢我們會讓利給消費者。
以上這些舉措都是讓物流,讓供應鏈更優化,以此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智能,用5G技術暢想物流新未來
3S理論第二個S是智能(Smartness)。技術是驅動物流革新的第一要素,我們每年堅持在技術上大力投入,打造和完善我們的智能物流優勢。
以上海無人倉為例,它包括了從入庫、上架、打包到出庫全流程的無人化操作,每個環節通過系統的打通,形成全自動的鏈接,每天可承載幾十萬訂單的履約。從投入產出比來看,我們比傳統倉庫要更好,但它更大的價值在于通過無人倉的投入,讓我們更加適應未來“無人化”趨勢,同時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
除了無人倉以外,京東物流還發布了供應鏈技術平臺“LoMir”,探索在5G場景下的物流技術在智能園區、智能樞紐與智能倉儲的應用,借此提升整個物流行業效率。
在未來的園區,車輛、人、貨、場交互會非常頻繁。我們可以暢想,我們有多少空間可以承載使用?有多少貨物是被多余的搬運,快遞小哥送貨又多走了多少冤枉路?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5G智能技術解決。
在5G的智慧園區里,可以通過5G+高清攝像頭,實現人員的定位管理,感知倉庫內生產區的擁擠程度,及時進行資源調配,提高生產效率。
另外,通過5G和IOT(物聯網)的結合,幫助園區內的人員、資源還有設備進行管理和協同。同時,在園區內進行車輛的智能識別,引導相應的貨車前往系統推薦的月臺進行作業,讓園區內的車輛更加高效有序。
▍共生,協同、合作和綠色
3S理論最后一個叫,共生(Symbiosis),即協同、合作和綠色。近些年,隨著快遞行業迅猛發展,我們也需要重視到會造成一些過度包裝,產生快遞垃圾。我們在2017年和品牌商、合作伙伴發起了一個綠色供應鏈行動計劃,叫“青流計劃”,專門用來推動綠色物流發展,例如包裝減量化,無紙化作業,以及循環箱、新能源車的使用。
前些年,北京霧霾相對比較嚴重,我們是行業內第一家承諾并做到——所有進出北京的物流車輛都是電動車,然后又花費巨額成本去找充電樁,并將這種模式從北京推廣到上海等其他幾個城市。
另外,我們堅持回收二次用品,由快遞小哥親自上門回收紙箱進行二次使用,回收舊衣服、書籍、玩具,送往專業的機構進行清洗、分類,再分發到有需要的消費者手里,實現企業社會價值。
▍技術是物流革新的第一驅動力
目前,京東物流已經搭建了供應鏈技術平臺,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層,底層技術。通過不斷去收集、獲得數據,運用5G、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以數據計算為技術應用搭建基底;
第二層,硬件和軟件(系統)的布局。對接數據進行歸類和應用,出現了各種模式下的系統,包括OMS、WMS、DMS,還有門店結算系統等等,通過各個場景對各種系統進行應用;
第三層,智能供應鏈在相應行業的應用。我們根據不同的行業進行供應鏈模式的設計和網絡的布局。京東物流從原來的企業物流變成物流企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搭建一個積木式的技術平臺,“千企千面”地服務更多客戶。
京東小哥,與用戶成為 “朋友”、“鄰居”
在京東強大的物流體系背后,是其強大的文化價值觀支撐,其中有三點至關重要——創新、執行力與客戶為先原則。
▍創新引領,all in開放
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技術的發展,物流行業瞬息萬變。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提升服務體驗與服務效率。
創新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通過持續性倡導創新,構建企業內部創新的文化與氛圍。2017年,我們提出“創新引領,all in開放”戰略,非常契合我們當時的轉型。
第二層,創新工作的管理和激勵。大部分企業做的都是業務創新,即圍繞核心戰略和業務的經營提升。而京東物流做的是運營改善式創新,內部叫金點子計劃。
舉例來說,我們員工在一線打包的時候,他要核對一個數字,就必須一邊看箱子上的數,一邊看屏幕上的數,一個操作系統數字眾多,經常讓人眼花繚亂。于是,他就用白板筆在屏幕上畫了一個圈,每次看的時候,都只看圈里的數字。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創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們會給予這位員工相應的獎勵。
第三層,容錯機制,創新也有成本。90%以上的創新都容易掉坑里,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你嘴巴里說出的都是負面的、批判式的話語,那么你的企業就不會有創新。
▍執行力,如何高效管理16萬員工?
對于一個物流企業,要領導十幾萬人的團隊,執行力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執行力是企業的生命。
我將執行力分為”形“與”神“兩方面。“形”是大家能看到的,“神”是大家可能短期內看不到的。
從“形”的方面來看, 為了提高組織效率,我們有14條鐵律,我重點說兩個。
第一,333原則。
即我們內部所有的會議要求不超過3頁PPT,會議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大型決策會議除外),同樣的一個話題不要超過三次決策,到第三次決策的時候就上升一級匯報。
第二,NoNo原則。
第一個no,如果其他部門找到你的部門做業務,這個業務又和你相關,你就不應該輕易說no。為什么企業越大,協同性越差?就是因為大家都想把事情往外推,這在京東物流是不允許的。第二個no,凡是和客戶體驗相關的都不能輕易說no。比如,京東小哥都是送貨上門,這個流程可以省略么?絕對不行!送貨上門是黃金原則。任何一個與客戶體驗相關的事情,都是不能輕易改的。
從“神”的方面來看,就是讓員工有歸屬感、榮譽感、認同感。16萬員工,大家都是自家兄弟。很多小哥、倉儲同事都是外地的,有時候春節要值班回不了家,京東會給這些員工的孩子幾千塊的補貼,接過來一起過大年。
我曾經跟我們一個小哥聊天,他說他原來是做生意的,可能做的也不太好,就改送快遞了,剛開始第一年還不好意思和親戚朋友說,怕他們嫌棄送快遞丟人。來到京東一年后發現,京東的工作情況、福利待遇都讓他感到很自豪,于是開始主動和朋友提起京東,這就是提高榮譽感。
另外,我們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咚咚號(內部溝通軟件),每一位員工都可以隨時找到我,就像聊微信一樣。
所以,與其說我們是高效管理16萬員工,倒不如說——通過我們的服務,讓企業的16萬員工更高效,可能這就是確保我們執行力的關鍵。
▍客戶為先,京東物流底層價值觀
京東物流文化中最核心的,就是客戶為先。以體驗為本、效率制勝作為戰略,體驗是1,效率是1后面的0。體驗不做好,效率再多也沒有意義。所以,京東物流專門設立了一個部門叫體驗保障中心,即通過我們的質量、商服、客服來確保客戶的體驗。
最后,我想講一講京東紅的故事。這些幾年前我們收集整理的,我們最一線的京東小哥,最真實的故事。
1.“怒江飛人”朱坤陶,歷盡千辛萬苦將貨物送到用戶手里。
2. “帝都風火輪”高萌,老人之友。
3. “護花使者”楊宇,找回走失的自閉癥兒童。
雖然不是每天都能令你熱淚盈眶,但在京東物流,依舊發生著很多感人的故事。快遞員不僅僅是送貨員,而是真正融入到我們消費者、我們客戶的生活中去,成為 “朋友”、“鄰居”,這也是“客戶為先”理念最最關鍵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