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能否應對消費升級后的品質生活?
2020-01-23 16:09:48 來源:西雙版納鳳寧物流有限公司
冷鏈物流泛指產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溫度區間,以保證產品質量、減少過程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冷鏈物流可以分為食品冷鏈物流、醫藥用品冷鏈物流、化工品冷鏈物流等。
冷鏈物流將過去難以跨越距離的生鮮消費、醫藥流通變為可能,它正悄悄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冷鏈物流下游需求中以食品為主,食品又分為農產品、禽肉、乳制品等細分產品,物流資本分析師根據《制冷技術》數據,食品冷鏈占冷鏈物流的比重接近90%,是冷鏈物流最主要的運用。
從食品產業鏈快速變革的視角探討冷鏈物流發展的驅動因素:
1)需求端的消費升級是底層邏輯,自發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改變消費者偏好及購買行為,消費升級下低溫肉奶需求正加速釋放。同時,便利生活、餐飲崛起拉動凍品消費。
2)終端餐飲零售業態的變革:生鮮電商、餐飲零售一體、連鎖餐飲中央廚房等新零售業態的崛起快速推動冷鏈物流發展。
3)產業鏈上游格局劇變:非洲豬瘟常態化下,政策引導集中屠宰、冷鏈流通,而屠宰集中度快升推動冷鏈布局。
消費升級釋放低溫肉奶制品需求,便利生活+餐飲崛起拉動凍品消費
消費升級推動消費者深層次需求變化,更營養、更健康、口感更佳的低溫產品受消費者歡迎。
若將馬斯洛需求理論應用在食品飲料領域,消費者的需求可大致劃分為5 個層次,
第一層生理需求,即滿足溫飽;
第二層為安全需求,要求食品不含有毒的成分;
第三層為營養需求,關注食品營養成分 的含量及特點;
第四層為感官需求,涉及產品包裝、香味、口感等;
第五層為情感需求,產品成為 消費者生活和情感的寄托。
消費升級下低溫肉奶需求釋放
1)冷鮮肉逐步替代熱鮮肉:冷鮮肉又稱排酸肉,在冷鏈環境下經歷了較充分的解僵成熟過程(加工、 流通和零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4°C),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質細嫩,滋味鮮美。
而熱鮮肉是最 傳統的市售豬肉,是半夜屠宰、清晨供應上市的新鮮肉,其生產簡單易行,但口感和風味較差,食品安全難以保證。
2)更健康和更美味推動休閑鹵制品成為零食新寵:與其他零食品類相比,休閑鹵制品散裝保質期多數為3天,MAP包裝可延長至5-7 天。
3)更具營養價值的低溫奶正逐漸嶄露頭角:低溫奶和常溫奶在生產工藝上存在根本區別,低溫奶采 取巴氏殺菌法,保留了生乳本身各種天然活性物質和酶的高活性,有助于維護腸道菌群生態平衡、 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等,并最大限度保留了牛奶的營養成分和純天然風味。
常溫奶采取超高溫滅菌法,酶的活性基本被破壞,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也全部被消滅,對營養成分的破壞更為明顯,對蛋白質、 鈣、維生素的保留均低于低溫奶,因此低溫奶的營養價值優于常溫奶。
低溫奶需冷鏈保存及運輸、 運輸半徑有限導致終端價格偏貴。隨著人均收入提升,消費者對低溫奶的偏好正逐漸提升。
4)奶酪需求正快速爆發:1 公斤奶酪一般由 10公斤原奶濃縮發酵而成,營養成分優于其他乳制品, 主要消費于西餐及兒童零食。
在發展早期,由于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奶酪需求增長較為緩慢,但隨 著人均收入提升,推動西式餐飲文化加速普及、兒童零食消費升級,奶酪無論是 B 端還是 C 端需求 均表現旺盛,推動整體消費量保持接近 20%的增長速度。
便利生活+餐飲崛起拉動凍品消費
速凍食品穩健增長,食品冷鏈物流需求加速釋放。速凍食品指通過急速低溫(-18°C以下)加工出來的 食品,具有保持原有品質、不易腐敗的特點。
速凍食品在運輸和倉儲過程中需持續保持低溫,只能 通過冷鏈體系進行運輸,一直是食品冷鏈的主力產品。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節奏加快,速凍食品因其便利性廣受歡迎,近年來行業銷售收入處于穩健增長階段。2018 年我國速凍食品行業銷售收入達 1,149 億元,是 2010年的近 3 倍。
我國人均速凍食品年消費量不足10千克,僅為日本的一半,歐洲和美國更是分別高達 35 千克 和 60千克,以此判斷速凍食品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其中速凍火鍋料(主要由速凍魚糜+速凍肉類組 成)受餐飲火鍋行業快速發展的刺激,連續多年保持雙位數的同比增長。
生鮮電商爆發式擴容,冷鏈物流貫穿全產業鏈
受需求端消費升級和便利生活趨勢的影響,零售端也開始革新自身物流體系,涉足新零售例如生鮮電商、餐飲零售一體、連鎖餐飲中央廚房等領域的零售企業開始重視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冷鏈物流對零售行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其中,生鮮電商對冷鏈體系建設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
網購品類不斷擴張,生鮮電商規模和占比快速提升。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增強和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尤其是隨著移動支付的興起,電子商務已經成為許多人的主要購物方式。
人們的網購商品逐漸由3C 數碼家電、服裝、化妝品等發展到鮮花、蔬果等生鮮產品,我國生鮮電商發展迅速,2018 年市場交易規模約為 2045.3 億元,同比增長 56.3%,占生鮮整體市場比例已超 4%。
生鮮電商正處于資本加速進場時期,擴張腳步仍將持續。2009 年資本市場開始關注生鮮電商;2009 年~2013 年這 5 年間,一共完成 6.2 億元融資;2014 年~2018 年,生鮮電商完成融資總金額達 249 億元,其中 2016 年、2017 年、2018 年連續三年融資額均超過 50億元。
冷鏈體系可形成有效競爭力,生鮮電商積極搭建冷鏈。生鮮購買為高頻次的即時性消費,消費者對生鮮送達的時效性和新鮮度提出高要求,不斷考驗生鮮零售商的物流水平。
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成本占比達20%-40%,若在冷鏈部分有所突破,或是生鮮電商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最佳選項。
因此,各生 鮮電商或重金投入自建冷鏈體系,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生鮮電商每日優鮮為其中代表;或者也可 尋求具備完善冷鏈運輸和倉儲體系的第三方進行長期合作,如順豐、京東等。
生鮮電商物流規?焖僭鲩L,冷鏈需求總量隨之提升。生鮮電商對冷鏈運輸需求節節攀升,同時也推動了整個食品冷鏈產業的發展。
物流資本論分析師根據易觀智庫數據,生鮮電商物流行業近年來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長率,2013 年生鮮電商物流規模尚不足 40億元,2018 年行業規模已達 674 億元。
物流資本論分析師據中國物流與采 購聯合會信息,2019 年我國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預計達到 2.35 億噸,同比增長 24.3%。
政策引導“運豬”向“運肉”轉變,集中屠宰、冷鏈流通、冷鮮上市
在非洲豬瘟常態化下,政府加快引導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運豬”向“運肉”轉變,加快建立冷鮮 肉品流通和配送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9月出臺《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 提出“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的重要任務:
順應豬肉消費升級和生豬疫病防控的客觀要求,實現“運豬”向“運肉”轉變,逐步減少活豬長距 離跨省(區、市)調運。
加強大區域內生豬產銷銜接,生豬主銷省份要主動與主產省份建立長 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實現大區域內供需大體平衡,除種豬和仔豬外,原則上活豬不跨大區域調 運。
推行豬肉產品冷鏈調運,加快建立冷鮮肉品流通和配送體系,實現“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 鏈流通、冷鮮上市”。
冷鏈物流企業用水、用電、用氣價格與工業同價,降低物流成本。加強豬 肉消費宣傳引導,提高冷鮮肉消費比重。
我國豬肉產銷布局不均衡,17 省供給缺口合計 1098 萬噸。我國生豬產區和銷區布局極不均衡,如 豬肉消費大省廣東,估計 18 年消費量約 669 萬噸,但豬肉產量僅 282 萬噸,缺口 387 萬噸需從外 省調入,估計全國 17 省供給缺口共 1098 萬噸。
其中缺口前五的省份合計 807 萬噸,均為銷區東南 沿海省份,消費水平較高,對冷鮮肉接受程度更高。預計未來 2-3 年內將加速推動當地冷鏈物流發 展。
屠宰行業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規模屠企加快布局冷鏈物流
我國生豬屠宰集中度較低,且規模屠企并不具備競爭優勢。
由于:
1)熱鮮肉消費為主匹配農貿 為主的渠道結構,導致了生產熱鮮肉的小屠企更具價格優勢;
2)開工率低導致無法發揮規模效應;
3)行業規范、管理制度不完善,小屠企生產成本更低;
4)地方保護限制渠道網絡拓展,均導致我 國屠宰行業集中度較低,且規模屠企并不具備競爭優勢。
從屠宰量分布來看,屠宰行業份額高度分散,雙匯市占率僅 1.8%;規模以上定點屠宰市占率 30.5%。定點屠宰企業市占率僅 44.8%,仍有 50%以上的市場被私屠濫宰所占據。
在此格局下,“養殖->屠宰”長距離從產區調活豬到銷區,“屠宰->零售”短距離無冷鏈運輸熱鮮肉。
1)生豬產業鏈上養殖到屠宰環節主要是以豬販子為媒介、全國各地長距離調運生豬為主;
2)屠宰到零售環節,是以熱鮮肉為橋梁,將眾多屠宰端的小屠企、私屠濫宰與零售端的農貿市場 連接,配送方式主要以無冷鏈傳統運輸熱鮮肉為主。
往后看,政策引導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消費覺醒+現代餐飲和零售崛起,上下游外力共同推動屠 宰行業橫向整合。
1)從養殖-屠宰的流通看:后非瘟時代,政府加大力度清除私屠濫宰及不規范的小屠企,有利于加 速大屠企對小場的橫向整合。
2)從屠宰-零售的流通看:隨著消費升級,終端消費意識提高,上線城市的冷鮮肉消費占比或將得 到較快提升。
渠道方面,隨著電商新零售布局、社區生鮮店崛起、屠宰企業的終端門店布局、 餐飲連鎖化程度提高、中央廚房的崛起,我們預計未來在上線城市或將逐步轉向由冷鏈配送的 冷鮮肉為橋梁,連接規模屠宰場與現代終端。
屠宰行業的集中度提升,意味著其生產和銷售環 節規模效應得以發揮,從而加速對冷鏈物流的布局。